綜述,顧名思義,就是在某一時間內,對某個領域內大量研究論文中的數據、資料和主要觀點進行梳理、歸納、總結和展望,將該領域的進展和現狀呈現于讀者面前。綜述雖然屬于 “二手研究”,但能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某個領域的研究動態(tài),因此有一定的學術價值。正因如此,多數學術雜志都會留出一定的版面,用于刊登綜述。在過去幾年,筆者曾和同事們在SCI雜志上發(fā)表過多篇綜述,對于醫(yī)學綜述的寫作有一定的心得體會。在此,筆者擬分享自己在SCI雜志上發(fā)表綜述的心得體會,以期為有撰寫綜述計劃的同行提供參考。
1.寫作綜述對科研新手來說是一種錘煉
在已有很高造詣的專家眼中,綜述的價值顯然不及論著。因為論著反應了自己實實在在的科研成果,而綜述只能證明自己閱讀和整理了他人的研究成果。也正因如此,很多專家會在多種場合有意無意地流露出對綜述的不屑。受此影響,很多科研新手也對綜述寫作不感興趣。筆者認為這種思維和觀念有待商榷,因為科研本身是分層次和等級的:對于掌握了大量資源,已經有很高造詣的研究者,目標當然是在高水平的雜志上發(fā)表論著;但是對于科研新手,完全可以將短期目標設定為撰寫和發(fā)表一篇SCI綜述??梢韵胂?,對于剛剛涉足科研的新手,當自己傾盡全力撰寫的綜述在歷經曲折之后被SCI雜志接受了,說明自己的思維理念是國際化的,具備了良好的文獻歸納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,能明顯增強自信,而且這些能力對于自己將來的研究生涯也是非常重要的,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會決定自己的科研成績。此外,還可以熟悉SCI論文的投稿流程,包括目標雜志的選擇、投稿的步驟、回答評審意見的原則和方法等。因此,筆者建議剛剛涉足科研的新手從寫作綜述入手,通過寫作綜述來提升或檢閱自己的科研能力。
2.撰寫綜述前的準備:文獻閱讀
如前所述,綜述是對某一領域既往工作的總結和歸納,因此綜述寫作過程中最關鍵的環(huán)節(jié)就是閱讀文獻。文獻閱讀可以分為泛讀和精讀:泛讀的目的是開闊視野,活躍思維,挖掘研究方向或寫作素材;精讀的目的則是為了充分理清某一領域的研究進展,尋找研究的切入點或確定綜述寫作的框架。如果沒有任何課題壓力,純粹是想增長知識和開闊視野,筆者建議從泛讀入手,發(fā)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之后再精讀該領域的文獻。如果已在某一個有固定研究方向的課題組,筆者建議征求學長或導師的意見,確定具體的領域進行精讀。
3.綜述的選題:不宜太大
綜述可以分為特邀綜述和自由投稿的綜述,前者一般由編輯部邀請本領域很有造詣的專家進行撰寫,形式多為“命題作文”,即指定題目或內容進行撰寫,對文獻的閱讀量要求十分高,參考文獻少則一兩百篇,多則四五百篇。同時對作者的聲譽、科學邏輯等要求也很高,新手往往難以企及。多數科研新手的綜述屬于自由投稿,題目、內容和范圍需要由作者自己確定。這里就牽涉到一個問題,綜述的范圍到底是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?縱觀已經發(fā)表在SCI雜志上的綜述,有的題目涉及范圍很大,比如“系統(tǒng)性紅斑狼瘡的發(fā)病機制”,有的題目則涉及范圍很小,比如“循環(huán)microRNA在惡性胸膜間皮瘤中的診斷價值”。筆者建議科研新手先從“小綜述”入手,不要貪多貪大。通過閱讀和歸納整理文獻,寫一篇參考文獻數量在40至100篇左右的綜述是比較切合自身實際的想法。此類綜述涉及面較小,參考文獻也較少,文獻之間的邏輯關系相對簡單,易于整理,對作者的學術背景要求不高。
4.如何確定自己擬撰寫的綜述選題是否合適
有的綜述,從題目來看雖然涉及范圍較小,理論上講寫起來相對簡單。但由于屬于研究熱點,相關的文獻報道較多,寫作難度也很大。判斷自己擬撰寫綜述的范圍是否合適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文獻檢索。在PubMed、Embase、Web of Science等數據庫中輸入幾個關鍵詞并初步瀏覽相關文獻,大致可以判斷可被引用的文獻量。需要說明的是,綜述的參考文獻可以分為核心文獻和輔助文獻,前者為本領域進展密切相關的原始研究,需要重點介紹;后者則為一些介紹概念類的文獻,比如介紹何為microRNA時,需要引證一篇相關的文獻,該文獻通常為綜述。因此,成文綜述最終的參考文獻數量往往會比檢索到的文獻多出50%左右。也就是說,如果檢索到的需要引用的文獻為50篇,那最終成文的綜述的參考文獻可能在80篇左右。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,作者在開始撰寫前,已閱讀的文獻量至少應該在引用文獻量的一倍以上,擬被引用的文獻應該是最有代表性的、科學可靠的、有理論實踐意義的,而且除了精讀本領域的文獻,還需要閱讀一些其它領域的文獻來完成相關知識的積淀。上述數據屬于個人經驗,不一定準確,希望可以幫助新手評估自己撰寫綜述需要閱讀的文獻量,進而評估撰寫難度。
5.綜述的寫作:從讀書筆記開始
在完成了大致的文獻檢索之后,可以開始閱讀相關的文獻,并且做讀書筆記。所謂讀書筆記,就是指自己在閱讀完文獻后,用一段300至800字左右的文字將文獻的主要內容進行概括。筆者比較喜歡的模式是在將讀書筆記寫在EndNote中,這樣方便調閱。同時,可以準備一個word文檔,將讀書筆記一并寫在其中,并利用EndNote排列參考文獻的功能對文獻進行引用。在這個word文檔中,可以將相似、相關的文獻進行整合,形成一個觀點或論點,也可以列表、畫圖進行概括。綜述的小標題就是來自于這些觀點或結論。實際上,綜述的寫作就是一個讀書筆記逐步整理和精練的過程:
綜述的框架和內容形成后,下一步就是進行語言的潤色和精練。不得不說,寫綜述對于“文筆”的要求較高,需要作者在遣詞造句和語言組織上精雕細琢,特別要注意詞句之間的層次感和邏輯性,同時還要兼顧綜述的可讀性。筆者在為國際雜志審稿的過程中,發(fā)現國內作者的稿件普遍存在“邏輯性差”的問題,比如前后兩句話分明不是轉折關系,但中間卻用一個but進行了連接。文章的語言表達可以分為兩個層面,一是遣詞造句,屬于“英語”的問題,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需要求語言公司進行潤色;二是謀篇布局的問題,屬于“語文”的問題,需要作者自己全方位進行考量,語言公司提供的幫助極為有限。很多論文之所以被編輯部或審稿人批評為“語言質量”太差,問題的根源其實不在于英語,而在于語文。
6.其它注意事項或技巧
優(yōu)秀的綜述一定是對本領域的概貌進行了十分詳實的總結,并且圖文并茂地展示了研究的進展。因此,繪制一張總結性的圖片對于提升綜述的檔次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。此外,在挑選參考文獻的過程中,一是盡量避免漏掉重要的文獻和進展,二是當有多篇參考文獻可以選擇時,盡量挑選最新的、刊登在權威雜志上的、來自富有聲譽的研究組的論文來引用。在綜述的投稿過程中,一定要先閱讀雜志的稿約,特別是雜志是否接受自由投稿的綜述,對參考文獻的數量有何限制等。在推薦審稿人的過程中,盡量從參考文獻中選擇和自己觀點一致的專家。
7.總結
閱讀文獻是綜述寫作中最重要的,同時也是最枯燥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閱讀文獻可以開闊視野、增長知識,更重要的是,還可以鍛煉科研思維。綜述的寫作,則是對文獻進行整理,鍛煉的是歸納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。很多剛涉足科研的新手之所以寫不出漂亮的綜述,主要還是未能熬過枯燥的“文獻關”,或者在閱讀文獻時流于形式,沒有仔細揣摩文獻當中隱含的科學邏輯。其實,文獻閱讀不僅是寫綜述的基礎,也是開展科研的基礎。只有通過廣泛的文獻閱讀,科研思路才會開闊,科研方案才會嚴謹,科研之路才會越走越寬。
實際上,只要閱讀的文獻足夠多,歸納總結能力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磨練,輔之以鬼斧神工般的語言表達技巧,綜述完全就是信手拈來。